近日,由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張民生先生、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先生作序,上海市中小學數字化實驗系統研發中心(簡稱DIS研發中心)主任馮容士先生、副主任李鼎先生合著的《DIS,上海創造——數字化實驗系統研發紀實》成功出版。這本傾注了作者大量心血及多年積累的著作,不僅是對上海市中小學數字化實驗系統研發中心多年來辛勤工作的總結,還為廣大理科教師在數字化實驗教學方面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廣泛的實踐指導。
本書通過DIS的“起、承、轉、合”,記述了數字化實驗系統的研發起步、試點改進、推廣應用、深化拓展等四個發展階段,不僅詳細記錄了DIS從無到有的創造過程,而且深入展現了DIS背后的思想、方法,更突出了上海二期課改大潮中,理科實驗教學圍繞觀念革新和技術進步,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實驗保障和綜合配套等各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
一、“起”——DIS創造之旅
上海二期課改提出“以學生發展為本”,倡導加強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創建數字化學習環境。2002年4月,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市風華中學和山東省遠大網絡多媒體有限公司(后更名為“山東遠大朗威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三方聯合組成的上海市中小學數字化實驗系統研發中心成立,并開始運作,標志著DIS研發和應用的起航。
二、“承”——DIS艱難起步
DIS承受艱難的初創過程,積極開展產品研發。根據物理教材編寫需要呈現DIS實驗等要求,2004年起,“研發中心”承擔DIS的理論研究工作,進行了初步嘗試,并在《物理教學》上以“工具的變遷,課改的理念”為主題發表了系列學術論文。書中再現了DIS的艱難起步,展現了DIS的研發、教學實踐、問題解決、經驗總結等艱難并快樂的歷程,呈現了DIS在實踐中前行、在探索中發展的過程。
三、“轉”——DIS頂峰攀登
永不滿足,沒有最好,只有更好!2010年,“研發中心”已經成功運作了7年,克服了起步階段的艱難,完成了上海中學物理教材編寫的任務,平穩過渡到實驗改革與支持學習方式轉型的研發,向著物理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新產品研發、服務課堂教學等“關鍵難點”繼續前行,并不斷攀登一座座高峰,取得了不菲的成效。
四、“合”——DIS創造技法
2014年,DIS項目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基礎教育)一等獎,引發了人們對DIS從初創起步到攀登高峰歷程的關注。DIS的成功在于“創造技法”的應用。隨著DIS研發工作的深入,“創造技法”在實踐中的應用得到了梳理、提升和重構,讓“物理教學必須與信息技術整合”的課程觀得以落地。
本書作為本期上海教育叢書中唯一的彩印本,在形式和內容方面都有諸多創新。
內容方面,以上海教委教研室申報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時對DIS的經典總結開篇,以馮容士物理實驗創造技法的發展演變結尾,中間是兩位作者圍繞十七年間三十多項重大創新、創造的過程記錄和總結論述,強調了實事求是、以物說理,體現了十足的“物理”風格。其中,各篇章論及的每一個DIS創新點都是從具體實驗需求出發,沿著實驗效果改進和教學效能提高的思路發展,抽絲剝繭、逐層遞進,讀來引人入勝。雖然每次創新活動最終均以具體的新生事物——DIS的某項成果為落腳點,但路徑不同、挑戰各異,所經歷的時間跨度(有多個項目經歷了五年以上的持續研發和完善)更是令人難以想象,足見探索之曲折、創新之艱難。全書讀罷,不僅能令人充分認識到新技術應用的必然性,還能進一步看到教學經驗、創造性思維和熱情、恒心等非智力因素對于DIS這樣一個持續成長、持續創新的“高增長”項目的價值和意義。
形式方面,二位作者通過與出版社編輯的“激烈交鋒”,在叢書編委會領導支持下得以保存的“旁批”格外引人注目。書中通過近二百多處旁批,為不同歷史時期的觀點和看法加注了現實的分析和判斷。在這種自帶“穿越”屬性的旁批中,既有一如既往的堅持,也有發展演變之后的反思和自省;既有就事論事的總結,更有跳出圈外的升華。相比于正文,雖然著墨不多,卻著實飽含著作者的真知灼見,是精華中的精華。
春華秋實、寒暑更替。DIS一十七年的創新發展歷程已經是中國理科實驗教學界和教育裝備行業的傳奇。翻開這本書,深入創新者的內心世界去進一步領略這個傳奇,想必是另一段動人的經歷。
訂購電話:021-54565822(上海教育出版社)